文言文通假字
(一) 定義
「通」是通用,「假」是借用。所謂通假,就是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,或指這個字借用作那個字。兩字之中,一個是「本字」,另一個叫「借字」。如:「甚矣,汝之不惠!」「慧」是本字,「惠」是「慧」的借字。「慧」是本有其字而不用,卻另外借一個字來代替它。所以也有人把這種現象,叫做古人寫「別字」。
(二) 通假的條件
兩字必須是同音或近音才能通假。
(三) 通假的類型
(1) 同音通
所謂同音通,是指借字和本字,其聲母和韻母是相同的。如:「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,一厝朔東,一厝雍南。」(《愚公移山》)「厝」通「措」,兩字聲母和韻母完全一樣。
(2) 近音通假
所謂近音通假,是指兩字聲母或韻母相同的,亦可以通。如:「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,末嘗有堅明約束者也。」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其中「繆」通「穆」,兩字聲母相同。「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」(《曹劌論戰》)其中「情」通「誠」,兩字韻母一樣。聲母和韻母相同的,也叫「雙聲疊韻」的通假。
(四) 常用的通假字
借字 |
本字及其意義 |
借字 |
本字及其意義 |
蚤 |
早,早上、清早 |
鉅 |
巨,巨大 |
罷 |
疲,疲勞 |
離 |
罹,遭受,遭遇 |
逝 |
誓,發誓 |
蜚 |
飛 |
唱 |
倡,倡議 |
沒 |
冒 |
畔 |
叛,背叛 |
政 |
徵,徵收 |
倍 |
背,背叛 |
要 |
邀請 |
詳 |
佯,假裝 |
嚮 |
向 |
矢 |
屎 |
微 |
非 |
免 |
俛,俛首,俯首 |
為 |
謂 |
舍 |
捨,捨棄 |
許 |
所 |
絀 |
黜,罷免 |
有 |
又 |
卒 |
猝,倉猝 |
亡 |
毋 |
信 |
伸,伸展 |
由 |
猶,好像 |
炎 |
焰,火焰 |
胡 |
何 |
禽 |
擒,擒拿 |
裁 |
才 |
簡 |
束 |
兄 |
況,況且 |
鈔 |
抄,抄寫 |
即 |
則 |
景 |
影,影子 |
以 |
已 |
(五) 分析通假字的注意事項
「音」只在兩個通假字之間,起一種溝通的作用,跟字義一般沒有什麼關係,如惠與慧、風與放、情與誠等。「惠」是恩惠,「慧」指智慧,各不相干。借「惠」代替「慧」是臨時的,並不等於說兩者有相同的意義。在這個地方,惠可以通慧,但在另一個地方,慧不一定能通惠。如王安石在他寫的《三經新義》中,對「八月剝棗」(《詩經》)的「剝」字就發生過誤解。他一時疏忽,只按字面上的意義,把「剝」字解作剝皮的「剝」。但名家到底是名家,他從一個農婦的談話中很快得到了啟發。知道農民平常只說「撲」,悟到「剝」是個通假字。可是書已上呈給神宗去了,只好立刻寫了奏章,要求改正原來的解釋。所以,識別通假字是十分重要的。
(六) 練習
試根據所習完成下表。
句子 |
通假類型 |
假借字之義 |
本字之義 |
1. 義型於內胃之德之行。 |
|
|
|
2. 智之思也長,長則得,得則不亡。 |
|
|
|
3. 我又不同你頑。 |
|
|
|
4. 臧文仲其竊位者與!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。 |
|
|
|
5. 太后亦已用人侯司。 |
|
|
|
6. 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 |
|
|
|
7. 由,誨女知之乎! |
|
|
|
8. 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。 |
|
|
|
9. 至於負者歌於塗 |
|
|
|
10. 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