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理解練習
《老殘遊記》(第二回)
劉鶚
總分:30分
考核重點:1. 章回小說特色
2. 人物描寫手法
作答時間:30分鐘
1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,只見那後臺裡,又出來了一位姑娘,年紀約十八九歲,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。瓜子臉兒,白淨麵皮,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,只覺得秀而不媚,清而不寒。半低著頭出來,立在半桌後面,把梨花簡了當了幾聲。煞是奇怪,只是兩片頑鐵,到他手裡,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。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,方抬起頭來,向臺下一盼。那雙眼睛,如秋水,如寒星,如寶珠,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,左右一顧一看,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裡的人,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,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。就這一眼,滿園子裡便鴉雀無聲,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,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!
2 王小玉便啟朱脣,發皓齒,唱了幾句書兒。聲音初不甚大,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。五臟六腑裡,像熨斗熨過,無一處不伏貼。三萬六千個毛孔,像吃了人參果,無一個毛孔不暢快。唱了十數句之後,漸漸的越唱越高,忽然拔了一個尖兒,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,不禁暗暗叫絕。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,尚能迴環轉折。幾囀之後,又高一層,接連有三四疊,節節高起。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,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,以為上與天通。及至翻到傲來峰頂,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。及至翻到扇子崖,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。愈翻愈險,愈險愈奇。
3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,陡然一落,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,如一條飛蛇,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。頃刻之間,周匝數遍。從此以後,愈唱愈低,愈低愈細,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。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,不敢少動。約有兩三分鐘之久,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。這一出之後,忽又揚起,像放那東洋煙火,一個彈子上天,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,縱橫散亂。這一聲飛起,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。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,忽大忽小,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,有如花塢春曉,好鳥亂鳴。耳朵忙不過來,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。正在撩亂之際,忽聽霍然一聲,人弦俱寂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,轟然雷動。
4 停了一會,鬧聲稍定,只聽那臺下正座上,有一個少年人,不到三十歲光景,是湖南口音,說道:「當年讀書,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,有那『餘音繞梁,三日不絕』的話,我總不懂。空中設想,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?又怎會三日不絕呢?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,才知古人措辭之妙。每次聽他說書之後,總有好幾天耳朵裡無非都是他的書,無論做什麼事,總不入神,反覺得『三日不絕』,這『三日』二字下得太少,還是孔子『三月不知肉味』,『三月』二字形容得透徹些!」旁邊人都說道:「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!『於我心有戚戚焉』!」
5 這時不過五點鐘光景,算計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。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樣好法,究竟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
問題:
一、
本文節錄自劉鶚的章回小說《老殘遊記》。全文四段的情節安排是:第1段是小說情節的開端,介紹王小玉出場。作者通過各種描寫的手法來突出王小 |
||
玉的特點,除了(1) |
□ A. 肖像描寫 |
(1分)外,當中以(2)_______________ |
□ B. 語言描寫 |
||
□ C. 行動描寫 |
||
□ D. 環境烘托 |
||
______________(1分)最能突出王小玉對全場觀眾的吸引力。 |
第二段是小說情節的(3)_______________(1分)階段。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,通過比喻和層遞的修辭手法,把抽象的歌聲(4)______________化(2分),以下各舉一個例子: (5) 比喻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1分)
(6) 層遞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1分)
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(7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2分)。
第三段描寫歌聲由(8) |
□ A. 高音轉入低音 |
(1分),亦體現了作者豐 |
□ B. 低音轉入高音 |
||
□ C. 快變慢 |
||
□ D. 慢變快 |
||
富的想像力。作者以: |
(9) 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來凸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(2分)。
(10) 東洋煙火那千百道縱橫散亂五色火光來凸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(2分)。
(11) 花塢春曉,好鳥亂鳴來凸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2分)。
最後作者記述(12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(2分)的情境,使讀者如身歷其境,把故事推到高潮。
第四段中,作者主要運用了(13) |
□ A. 心理描寫 |
(1分)的手法,通 |
□ B. 語言描寫 |
||
□ C. 行動描寫 |
||
□ D. 人物烘托 |
||
過(14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1分),凸顯王小玉非凡的歌藝,作為故事的結尾。 |
文中說古人以「餘音繞樑,三日不絕」來形容歌聲動人;又引用孔子聽《韶》樂後「三月不知肉味」來形容王小玉歌聲動人。兩者相比,夢湘先生認為(15)______________(1分)二字形容得更透徹,可見他對王小玉說書(16)_____________________(1分)。
二、此回小說的小標題是「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________絕調」,你會在標題中空的位置上填上甚麼字詞?為甚麼?(4分)
三、除此以外,章回小說尚有哪些體制特點?試舉出其中兩項,並舉例說明。(4分)
答案:
一、
(1) B(1分)
(2) 環境烘托(1分)
(3) 發展(1分)
(4) 具體(2分)
(5) 那雙眼睛,如秋水,如寒星,如寶珠,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,左右一顧一看。/唱了十數句之後,漸漸的越唱越高,忽然拔了一個尖兒,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,不禁暗暗叫絕。/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,陡然一落,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,如一條飛蛇,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。/這一出之後,忽又揚起,像放那東洋煙火,一個彈子上天,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,縱橫散亂。/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,忽大忽小,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,有如花塢春曉,好鳥亂鳴。(1分)
(6) 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,以為上與天通。及至翻到傲來峰頂,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。及至翻到扇子崖,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。(1分)
(7) 突顯王小玉說書技術之高明。(2分)
(8) A(1分)
(9) 王小玉的歌聲有千迴百折的精神。(2分)
(10) 歌聲停止約兩三分鐘之久後,王小玉突然開始唱歌為聽眾所帶來的震撼和驚喜。(2分)
(11) 王小玉歌聲俱來並發,讓人耳朵忙不過來的情形。(2分)
(12) 王小玉的歌聲戛然而止後,台下聽眾的叫好之聲驀地轟然雷動的盛況。(2分)
(13) D(1分)
(14) 聽眾對王小玉歌聲的正面評價(1分)
(15) 三月(1分)
(16) 評價很高(1分)
二、言之成理皆可(4分)
三、
- 繼承話本的形式(1分):章回小說在文字上保留了話本的特色。例如正文前有「楔子」,由題外的故事引入正文,與話本的「入話」相類似;又經常使用「話說」、「且說」、「看官」、「話說休煩,且把正事說來」等字眼,仍然流露出說話人的口吻。(1分)
- 故事中穿插詩詞和韻文(1分):章回小說中往往穿插一些詩詞和韻文,如《水滸傳》中武松不聽酒家勸說,堅持上山後,作者便以「前車倒了千千輛,後車過了亦如然。分明指與平川路,卻把忠言當惡言」一詩作總結上文情節之用,而這種手法也是和話本一脈相承的。(1分)
留言列表